分享好友 资讯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劳动者风采|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记河北大工匠、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农业技术员焦宏业

2023-05-04 10:141860

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

——记河北大工匠、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农业技术员焦宏业

“我手中的这个玉米,叫邯玉1604,具有高产、抗病、抗倒、抗高温等优点。试验中,平均亩产740公斤,在业内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近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3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记者见面会上,河北大工匠、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粮油所农业技术员焦宏业骄傲地向大家介绍起团队的新科研成果。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从事育种工作20多年来,焦宏业和他的团队育成了10个玉米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在焦宏业看来,工匠精神是劳动者成功的基础。比如育种工作,只有深深扎根在泥土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才能不断在新品种上实现突破。

然而,焦宏业对于育种工作的热爱,并非与生俱来。

1999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焦宏业来到邯郸市农业科学院玉米室,从事玉米育种工作。

每年八月初到八月中旬的人工授粉,是玉米育种的关键环节,而这又是在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焦宏业要身穿厚重的工作服,带着工具为玉米授粉,短短十几天内要完成10000棵玉米的人工授粉工作。工作中,他的上衣常常是湿透的,脸热得通红,汗水经常浸到眼里。刚参加工作时,焦宏业觉得授粉的每一秒都是煎熬,每到快下班时他都觉得难以坚持下去、站都站不稳,就盼着立刻下班。

2005年,焦宏业所在的团队培育出了一个优质玉米品种。当时种子数量有限,很多农民直接来到农科院购买种子,一些农民怕种子被抢走,干脆直接坐在装种子的袋子上。这场面让焦宏业大为触动,他没想到自己的工作如此被农民渴求,从此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更多优质的品种,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心中有了追求,育种工作对于焦宏业来说不再是煎熬与乏味,而是充满了快乐和享受。在他的眼里,一棵棵玉米也都成为了有名字、有个性的生命。授粉时,他想的是每一棵玉米有什么特点,应该授哪棵玉米的花粉,并且有了每一天的工作计划,每天盼望着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预定的计划,盼着时间过慢点以完成计划。

“焦老师一个月有20多天泡在玉米试验田里,穿着打扮和普通农民没有任何区别。”焦宏业创新团队成员范子洋说,不熟悉情况的村民,没有人将焦老师与农业专家联系在一起。

对育种事业多年的真心和热爱,让焦宏业练就一双万里挑一的“慧眼”,那些突出或者隐现的优良品种都逃不出他的眼睛。

在焦宏业看来,玉米育种是一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工作,既要对理论和材料有深刻的认识,也要有一双“慧眼”,才能精准地选出最适合组配的品种,提高育种效率。

同质化严重、种质资源匮乏,是阻碍玉米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的最大障碍。焦宏业采用跨类群构建群体,并优化聚合杂交方法创制了全新类型的H39、L11系列玉米骨干亲本。这些玉米骨干亲本具备丰富优良的基因,保证了创制种质的新颖性。

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方面,焦宏业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全流程高效玉米育种方案,加快了优良品种的育成。在育种各处理阶段,他仔细琢磨、反复试验,将计算机及其他现代设备科学合理应用于育种过程。利用数字化、临时号、固定号等思路,对育种过程进行全流程优化,在材料排列、查询、比对、快速调取等方面的效率大大提高,使团队处理育种操作的能力增强,增加了优异品种育成的几率。

抗倒伏是玉米种子稳产高产的前提和保障。目前,焦宏业和他的团队已新育成若干抗倒能力超强的玉米自交系,今年下半年他们将去三亚制种繁种,争取早日培育成新品种。“我们希望这个品种在花期和后期成熟阶段,即便在七八级大风的环境下,也能不倒。”焦宏业说。

“好的品种会被种过的农民记住。当我们的种子为社会创造财富时,当我们的品种被千千万万农民记住时,当有农民从祖国各地慕名来寻我们的种子时,那一刻,付出的艰辛都值了。我们也从中获得工作的动力,体会到难以言表的快乐。”焦宏业说。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筑牢“三农”根基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分析研判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把握当前我市三农工作特征,安排今年重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锚定农业强

0评论2024-01-08466

金洞:农技人员争当土壤“三普”“六大员”
近日,永州市金洞管理区凤凰乡种田大户邓冬元的田地里迎了一群“不速之客”,询问、勘查、取土、拍照……一系列操作让他兴奋不已、受益匪浅,原来是区农业局组队到田间地头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并指导科学种田。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三普”)是我国开

0评论2023-12-26481

最高亩产813.58公斤!这个江苏省示范基地以新品种新技术引领粮食增产增效
基地主任刘永锋研究员表示,基地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穗期重大病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对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效达85%以上,优于化学药剂。生物农药进行拌种处理后,水稻恶苗病防控效果达85%。此外,依托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水稻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每年

0评论2023-11-22482

农技专家来支招 甘薯种植有底气
淮安进入高温多雨季节,导致部分甘薯田块积水、光照不足,影响产量与品质。目前,甘薯早栽品种正处于结薯膨大期,需加强田间管理,降低雷雨季节带来的不利影响,农技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确保甘薯丰收。及时排水降墒。及时疏通田头沟系,确保沟渠畅通,减少

0评论2023-07-14420

农技人员“揭榜挂帅” 田间地头大显身手
说到中药材天麻,农艺师唐成林的眼睛就发亮。他的电脑里存了大量的天麻资料,有的讲述贵州天麻的“前世今生”,有的是向农技人员做技术培训的课件。贵州省是天麻的道地产区,近年来天麻种植几乎遍布贵州全省,但产量、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种植户和农技

0评论2023-07-14419

黄桥镇:农技人员把脉支招 做好雨后田间管理
 日前,在黄桥现代农业园春荣家庭农场,30亩黄豆田的垄沟里还残存着积水。农技人员指导种植户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压降损失。  “根系已经发黄,抓紧时间施点叶面肥,施两到三遍,增强它的抗性,看看能不能抢救过来。”王先龙在黄桥现代农业园种植

0评论2023-07-1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