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国比较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饮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大豆在我国很多区域都有广泛种植。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问题,在种植大豆过程中做好病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大豆病害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不及时防治会对大豆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那么下面就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大豆的病害问题应如何进行防治。
在大豆生产领域,大豆疫霉病是当前需重点防控的病害之一,其具有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的显著特点,已成为制约大豆优质高产的关键障碍性因素。该病害对环境条件较为敏感,尤其在高温高湿的气候背景下(如夏季多雨季节、田间湿度持续高于 85% 时),病原菌易快速繁殖并扩散,对大豆植株造成系统性危害。
从危害机制来看,大豆疫霉病主要侵染植株的叶片与茎部组织:叶片染病后会出现不规则黄褐色病斑,随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连片,导致叶片失绿枯萎;茎部受害则会形成水渍状缢缩斑,破坏维管束输导功能,不仅直接阻碍水分与养分的正常运输,更会严重削弱植株光合作用效率,最终引发大豆结实率降低、籽粒瘪瘦等问题,造成产量大幅下滑(一般地块减产 20%-30%,严重地块减产可达 50% 以上),同时显著降低大豆蛋白含量等品质指标。
为有效遏制大豆疫霉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大豆生产安全,需构建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技术体系,重点落实以下关键措施:一是科学施肥与测土配方管理,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精准补充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避免偏施氮肥导致植株徒长、抗病性下降,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善田间生态环境;二是选用抗病优良品种,结合当地主栽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优先选择对疫霉病抗性强、适配性好的优质品种,从源头降低病害发生风险;三是化学药剂精准防控,在病害高发期前,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如甲霜・锰锌、霜霉威盐酸盐等)进行叶面喷雾,间隔 7-10 天喷施 1 次,连续喷施 2-3 次,可有效控制病害扩散。此外,还需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进一步减少病害发生概率。